弦樂手的音感與大腦:先天 vs. 後天

《夏日客廳》跨|弦樂

弦樂手的音感與大腦:先天 vs. 後天

你相信嗎?音樂是一件很藝術的事,同時也很科學。7月25日的下午,李承宗 與 蔡振家 兩位老師的精彩對談:從音感、音準、音色、銜接到不同音樂訓練對於大腦的影響,著實打開與會者的腦洞,也引發我們對於台灣音樂教育的深思。本篇文章將記錄講座中的精華觀點,為精彩活動留下可回味的線索。

音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學習?

蔡老師首先提到耳朵以及大腦中的聽覺系統其實決定了先天對聲音的偏好。在耳蝸外毛細胞正常時,會有一個主動反饋發生,此現象稱作:耳聲發射 (otoacoustic emission)。如果將探針麥克風置於外耳道並輸入雙頻音,人耳將產生「第三個音」。此現象在十八世紀,就有位義大利小提琴家 Tartini 發現了:同時拉奏小提琴的兩根弦,會聽到第三個聲音。這聲音被稱作 Tartini Tone,對於某些音樂家來說,善用此音,可以用來判斷音程的準確性。

JP

Combination Tones

接著,承中老師說到:除了先天構造,後天的 聆聽經驗 以及 音樂訓練 決定了我們對音準、音樂感受以及美感經驗。人們普遍認為「絕對音感」優於「相對音感」,但音準的定義受文化以及時空的影響,如果陷在這個迷思裡其實是不夠客觀,在亞洲接受音樂基礎訓練的學生,多半能夠用絕對音感把每個音一一聽出來,曾有亞洲音樂系學生到歐洲留學,歐洲的老師追問:「不要老是告訴我和絃裡面總共有哪些音,我是在問這是什麼和弦?」歐洲學生雖然多半沒有絕對音感,說不出和絃裡面到底有哪些音,但他們通常擅於辨認和絃,並能理解其在樂曲中的功能。

甚者,研究顯示,人聲較難用絕對音感去聽,具絕對音感者指認歌聲的音高時,較有可能出錯;而閩南語這樣的聲調語言其實是以相對音感為基礎的,例如:腳踏車 (2 1 4)、西瓜 (5 6)、保庇 (5 1)

【影片】耳朵先天結構與第三個聲音

音樂家的大腦其實是可塑的

蔡老師分享了幾篇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僅記述結論,如有興趣可自行查詢),其中包含:

1. 音樂家的聽覺皮層可能增大 (Increased cortical representation in musicians, Pantev et al. 1998)

2. 音樂訓練能使音樂家的大腦較能夠捕捉聲音裡的細節(Research from Dr. Nina Kraus)

3. 演奏樂器的音樂家的大腦會對自己熟悉的器樂聲響有較強的反應 (Strait et al. 2012)

4. 弦樂器的演奏訓練會改變動作皮層控制手指的腦區 (Elbert et al. 1995)

【影片】音樂家的大腦是可塑的

空間感,聲音的保濕面膜

這部分,兩位老師講解到了空間對於聲音感受的影響。人們總喜歡在浴室唱歌,是因為沒人在場嗎?部分原因是,但天然的迴響才是主因,而這個偏好,青蛙也知道。研究顯示,雄性面天樹蛙喜歡在排水溝唱歌,溝內平均每平方公尺有1.64隻雄蛙,溝外每平方公尺只有0.02隻,溝內的音量較溝外高出4個分貝,音節長度是溝外的1.1倍。在水溝內唱歌,或許不一定能夠更利於求偶,但絕對滿足了更多自我感覺良好心態!回到音樂演出,承宗老師表示,空間殘響 (Reverberation) 的確能夠讓音樂更美,這點在ISOLO CHOICE的主機上「效果器旋鈕」已經為音樂家們想到了,而善用這樣調整,有助於樂手適應不同的演出場合,讓表演能有更一致性的專業發揮,這點他是非常樂見其成。

【影片】空間對於感受的影響

持續開放心胸,學習不需設限

嚴謹的科學證據佐證,能使所說所信,都更有底氣。蔡老師在講座中分享了一些故事,曾有學生回憶:「在學齡前有上過打擊樂課程,那時課程的一部分是老師敲擊鐵琴,我們要講出是哪個音,但幼時的我做不到,在我記憶裡有很清楚的媽媽在家敲鐵琴和我練習的畫面。(很悲慘一點都不溫馨,答錯了會被媽媽用鼓棒打手心)」承中老師也強調自身就是古典音樂訓練長大,但後來多麼努力才走出「習慣」的。

JP

講師與觀眾大合照

後記

作為夏日客廳第一天的最後一場活動,講座時長接近兩個半小時,結束時已經天黑,但並不見任何與會者露出疲態,兩位老師成功地將主題,從音樂本身往外跨越了一些邊界,不僅讓這門學問更豐富,也擴展了觀眾、與會者更多想像力!

講座精彩片段

【影片】音準不準?探討音準的定義受文化以及時空的影響

【影片】絕對音感真的有比較好嗎?從演化與科學的角度來探討 part1

【影片】絕對音感真的有比較好嗎?從演化與科學的角度來探討 part2

【影片】古典與爵士樂手的大腦差異

李承宗

李承宗

音樂人,也是個科學人。自幼學習小提琴與鋼琴,於2004年開始自學 Bandoneon(班多鈕)手風琴至今。取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之後返國,目前除了在各大學任教之外,也從事音樂製作、編曲、配樂及手風琴/小提琴演奏工作,並擔任Circo樂團團長兼專任班多鈕手風琴手,以班多鈕手風琴演奏榮獲2018年第九屆金音獎「最佳樂手」,曾也在愛樂電台主持「你為什麼會喜歡聽音樂」,是台灣第一個以科學角度討論人類音樂行為的節目。

李承宗

李承宗

音樂人,也是個科學人。自幼學習小提琴與鋼琴,於2004年開始自學 Bandoneon(班多鈕)手風琴至今。取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之後返國,目前除了在各大學任教之外,也從事音樂製作、編曲、配樂及手風琴/小提琴演奏工作,並擔任Circo樂團團長兼專任班多鈕手風琴手,以班多鈕手風琴演奏榮獲2018年第九屆金音獎「最佳樂手」,曾也在愛樂電台主持「你為什麼會喜歡聽音樂」,是台灣第一個以科學角度討論人類音樂行為的節目。


蔡振家

蔡振家

畢業於臺大物理系、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音樂學博士,現任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亦為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成員,學術興趣包括音樂與演化、音樂與大腦、藝術與疾病。

蔡振家

蔡振家

畢業於臺大物理系、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音樂學博士,現任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亦為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成員,學術興趣包括音樂與演化、音樂與大腦、藝術與疾病。


Soundstage

聲造所 體驗空間

不管是要收音諮詢試用、維修保養服務或是教育活動推廣,請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週二~五 14:00 – 18:00
聯絡電話:(02)-23887420

聲造所 體驗空間

不管是要收音諮詢試用、維修保養服務或是教育活動推廣,請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週二~五 14:00 – 18:00
聯絡電話:(02)-23887420

相關產品

ISOLO CHOICE 提琴雙系統表演組

一小步,成就飽滿音色。在某些演出時刻,你需要更集中、飽滿的聲音,才能在眾多樂器中突顯自己。

弦樂器無線錄音組

內建音頭麥克風,成就飽滿音色,隨時隨地記錄美好音符;錄音接收器隨插即錄,輕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