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好爵士》律動篇、表情篇
爵士弦樂初心學堂 (下)
大家有看過前一篇的弓法與分句篇了嗎?這次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爵士樂的律動與表情。
《弦樂好爵士》律動篇
大部分聽眾,對於爵士樂節奏感的印象,常常是「節奏多變」、「輕鬆」、「有躍動感」,甚至如果是一位受過音樂訓練的聽眾,會直接說爵士樂的節奏有「切分音」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譜面上可以看到的,在樂句中,大量的強調弱起拍以及後半拍等。但是,當我們直接照著演奏時,會發現即使把節奏處理精準,還是會覺得「少了什麼」。
在爵士樂手所演奏的錄音中,聽眾可能會發現有兩個部分,樂譜上沒有特別標示出來,但卻是造就一段爵士旋律的重要元素。
首先是「長短音」的安排。也就是我們平時最常聽到的爵士樂律動類型 – 搖擺 (Swing)。如果暫時不考慮演奏者刻意的速度變化, Swing 的節奏型可以簡單理解為「正拍長、反拍短」。
第二個部分是「輕重音」的安排。爵士樂的重音安排,若旋律方向沒有太大的變化,通常會出現在後半拍;如果方向起伏較大,通常重音會安放在「相對高點」。
請你試試看,將手中的樂譜,按照上述的方式演奏來比較一下,是否讓整個音樂聽起來更爵士了呢?
《弦樂好爵士》表情篇
有一種「油」,叫做「你的演奏很油」。作為一位演奏者,得到這樣的評語,大概沒有人會開心。偏偏某些特定的樂器,卻因為構造上特別容易踩到一個誤區,而很容易得到這樣的評價。這個誤區就是:過多的「音高裝飾性移動」,比如太多的揉音 Vibrato、以及滑音 Glissando。
我早年開始學習爵士時,最常被師長們提點的,就是滑音的使用。即使已經刻意在練習時完全不用滑音,卻還是會在即興時,不自覺的使用。對比常見的弦樂演奏者,更常見的是不自覺的、不停的揉音。要先澄清的是,並不是在演奏爵士的時候不能使用這些技巧,而是要去注意:使用這些技巧時,是否讓我們的音樂聽起來更接近爵士樂?
以滑音為例,可以聽聽看一樣是弦樂手的 Stephane Grappelli 大師,是如何使用滑音?在哪些時機使用?使用的整體頻率?揉音亦然,他是否像常見的古典弦樂,幾乎每個音都揉音?他的取捨是什麼?
對於這幾種弦樂手很容易過度使用的技巧,我會建議「從零開始」,試著完全不使用,再慢慢從「通常會使用」的情境增加,比如樂句裡的長音。然後隨時觀察:在這些地方增加了揉音或滑音,試試看,這樣有沒有讓音樂更靠近爵士的感覺呢?


相關產品
ISOLO CHOICE 提琴雙系統表演組
一小步,成就飽滿音色。在某些演出時刻,你需要更集中、飽滿的聲音,才能在眾多樂器中突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