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嬗與創新

「三個人」樂團專訪

遞嬗與創新-台灣劇樂團「三個人」樂團專訪

提到古箏、中阮與笛簫這些傳統樂器,你會想到什麼樣的音樂呢?由郭靖沐(古箏)、潘宜彤(中阮)、任重(笛、簫)所組成的「三個人樂團」,在演出形式、場域與音樂型態不斷地嘗試與探索,試著在傳承傳統的同時,開創新的藝術可能。雲聲很榮幸在研發 ISOLO 的早期,就與三位青年藝術家接觸與交流,趁著這次 ISOLO 絲竹的推出,再次與三位合作,一起暢談這段時日彼此的發展。以下訪談,將帶大家更深入了解三個人的音樂歷程,以及對於音樂、藝術的想法。

◎是什麼讓你們走上學習音樂的道路?

彤:我在小學的時候開始接觸中阮。當時因為學校的國樂團會分在同一班上課,我不想跟我小學的好朋友分開,所以就用加入國樂團的方式跟他繼續在同個班級。在老師的慧眼賞識(?)下,就開始學習中阮這項樂器。結果畢業後,我朋友就沒有繼續學了。當初的國樂團,最後只有我一個還堅持在這條路上。

任:我的父親認為「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所以用了很多心思栽培。進入學校音樂班後,一開始是主修鋼琴副修笛子。後來因為升學考試的關係,策略調整用笛子考主修,鋼琴考副修。沒想到這個策略的轉變,一轉過去就再也沒有轉回來。

郭:我最早接觸的樂器,是媽媽買菜帶回來的玩具鐵琴。之後看到電視上有人拉小提琴覺得很帥就吵著跟爸媽說要去學,但爸媽並沒有認真回應。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唯一的音樂型社團—「古箏」社在招生,我那時候覺得應該跟小提琴很像,而且這可能是我唯一學習音樂的機會,就報名參加了。參加了古箏社之後就一路學到現在。

由潘宜彤(左)、任重(中)與郭靖沐(右)所組成的「三個人樂團」 /攝於中正紀念堂

◎三個人樂團是怎麼成立的?

郭:對照一般的樂團是以「樂器」配置考量來組織,三個人的發展基礎反而是建立在「友情」上。我們從研究所的時候開始這個計畫…

潘:我跟郭靖沐認識很久,從高中到大學我們都是同學。任重則是大我們一屆的學長。研究所畢業之後,我們開始因為一些演出會不定期聚會。當時郭靖沐住在江子翠,每次去找他都覺得他住的地方很空曠很適合聚在一起談論、排練,所以就開始有了組成樂團的念頭。

任:我補充一下,我們其實在完成學業後都以台北為主要的活動範圍,所以也經常會在演出的場域中遇到。那時候宜彤已經開始跟靖沐有一些合作。我在看到他們在政大的演出後,被他們想要嘗試的音樂內容打動,讓原本以為科班出身只能演奏傳統曲目的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出口,就主動聯絡郭靖沐,跟他說我也想加入你們的行列。

郭:我在接到任重的電話後,詢問了宜彤的意見與想法。經過討論後覺得兩個點狀的聲音(古箏與中阮)的確也需要一個線性的聲音來觸動更多火花。所以三個人就這樣誕生了。

◎樂團組成後,你們是如何進行創作?

任:記得成團後的第一首曲,就是在古琴的傳統曲目「梅花三弄」的基礎上,加入樂器對話即興的元素後改編誕生的。我們在2013年組成後,大概有兩年的時間都還處於多方嘗試的狀態,不太確定市場與音樂評論對於這樣的形式有什麼看法。

郭:在這樣的過程中,因為覺得效率太差無法長遠發展。所以後來開始轉為各自創作,並在排練的過程中討論、調整想法。後來延伸出三條路線:一個是傳統經典曲目的重新編排演繹,第二是跨界參與戲劇、戲曲的聲音演出,第三個是做當代音樂。我們希望用這樣的組合,能夠做到傳承與創新。

任:像籌備中的新專輯名字叫做「嬗」,這個字有傳承、演變的意涵。選用帶有歷史典故、地方特色的傳統曲目,重新編排樂器的呈現,再加入我們的見解。我們期盼能將這些傳統曲目,用不一樣的面貌呈現給聽眾。

任重示範竹笛

◎提到了創新與傳承,三個人會如何看待傳統音樂在未來的樣貌?

任:我認為目前國樂的發展,其實處在新舊並存的狀態。傳統的曲目持續有人演奏、欣賞,同時新型態的創作,也隨著各種自媒體平台的興起開始蓬勃。過去對於國樂的印象是多人的合奏,現在則加入了各種以個人特色為主的創意發想。這打破了過去學音樂只能進樂團或者當音樂老師的既定印象,我身邊很多認識的人開始嘗試新的樂器組合與展演媒體平台(如Youtube),探索全新的發展路線。

郭:其實我們都蠻樂於去做各種嘗試的。像我曾經跟不同藝術領域的人合作,其他兩位團員也都是這樣。事實上我們認為最能夠培養創作能量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不斷地去嘗試與探索,所以三個人不管是作為一個團體或者是個別的生活,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去積累,從中去找尋創作的方向與靈感。

◎曾遇到什麼樣印象深刻的合作或挑戰呢?

彤:我們曾經跟一個韓國的音樂組合 Duo Bud 合作,他們的演出是不記譜的。所以演奏前就是先溝通好各段落的小節數後,讓杖鼓帶領著其他人演出,在過程中去即興發揮。光要確定一首曲子可能就要花上兩三個小時。

郭:跟 Duo Bud 合作除了語言的溝通是一個挑戰之外,他們熟悉的韓國傳統曲式像是主場優勢,他們只要一句話就可以轉換節奏的型態,但我們就要再花時間去理解後,找到可以穿插發揮的空隙。

任:我們的樂器對東亞文化圈並不陌生,所以去到日本韓國這些場域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音樂的根源感受是類似的。相反的到了歐洲,他們都沒看過跟聽過我們的樂器,當然對於傳統的曲目就會更陌生,像這樣的時候要加入較多的當代音樂元素他們才比較有共鳴。撇開選曲與當下觀眾的狀態頻率沒有對上這件事不談的話,我們遇到麻煩狀況通常都還是跟設備有關。因為平常都是用原聲的方式練習,在遇到需要收音擴音場合的平衡調整與音色控制,就比較陌生,有時候遇到試音時間緊湊的場合,就會很有壓力。

◎說到了設備,你們對於新的 ISOLO絲竹 有什麼感想?

彤:可以感受到這次為國樂器安裝的所設計的誠意。首先是麥克風的固定方式,讓我可以放心貼在樂器的表面,因為是壓感膠的材質,所以不用擔心會對表面造成傷害。貼好麥克風之後,這個可彎曲的蛇管讓我可以任意調整麥克風的角度,伸到我想要的收音位置。

彤:再來是可以調整音頻與效果的接收器,我認為這些功能都非常實用。對於經常需要在外面演出的人來說,一定都會發現不同場地的聲音特性都不太一樣。為了維持演出品質,會需要音控設備對應調整自己的樂器音色。但不是所有的場合都能夠提供對應的協助,最保險的方式就是自己的聲音自己掌控。ISOLO絲竹 提供了我一個直覺簡單的操控功能。

壓感膠貼片可以貼在古箏上,且不傷樂器

麥克風可彎曲的蛇管可以任意調整麥克風的角度,伸到想要的收音位置

◎之後有沒有特別想探索的主題?在疫情過後有什麼展望?

任:我們通常依照合作或者是專輯的企劃來規劃表演的主題。而主題的擁抱的面相也很寬廣,舉例說我們曾經有一個主題是「經典再造」,就是用了有悠久歷史或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傳統曲目,再用我們這個世代的聲響去重新編曲、演繹。而在構思企劃的時候,我們思考的不只是音樂,也會延伸到整體的視覺或者是結合肢體舞蹈的呈現,甚至也做過將音樂演出融合成策展的一部分的嘗試。我認為:跨領域、跨媒介、跨意識,大概是我們會持續探索的方向。

郭:我們還是很希望能夠朝國際發展,把創作分享給更多的人。在疫情之前,我們曾受邀去日本、歐洲、印度演出過,在不同國度的演出經歷以及在那些地方所看到、感受到的風土民情,其實都帶給了我們很多能量。我們希望疫情之後能夠恢復這樣的模式。


三個人

攝影/ Fabian hamacher

三個人 3PEOPLEMUSIC

由三位熱愛生命的國樂音樂家組成:郭靖沐(箏)、潘宜彤(中阮)及 任重(笛簫),於2013年11月集結而成名為「三個人3PEOPLEMUSIC」的創作型室內樂團體。演出曲目皆為團員創作及改編的作品,題材多源自生活的感動或體悟;他們將經典民謠、古曲重新編創,是臺灣傳統樂器組合中少見的以當代思維重塑傳統音樂感官體驗的清新組合。

三個人

攝影/ Fabian hamacher

三個人 3PEOPLEMUSIC

由三位熱愛生命的國樂音樂家組成:郭靖沐(箏)、潘宜彤(中阮)及 任重(笛簫),於2013年11月集結而成名為「三個人3PEOPLEMUSIC」的創作型室內樂團體。演出曲目皆為團員創作及改編的作品,題材多源自生活的感動或體悟;他們將經典民謠、古曲重新編創,是臺灣傳統樂器組合中少見的以當代思維重塑傳統音樂感官體驗的清新組合。

相關產品

ISOLO EH1 絲竹無線演出系統

雲聲首款為二胡與民族樂器設計的無線擴音設備,秀出精彩,肯定簡單。

ISOLO PRIME 管樂無線演出系統

讓方便、直覺的無線設備也有錄音室等級的音質,琢磨淬煉,極致體驗。

ISOLO CHOICE 薩克斯風無線演出系統

延伸蛇管,紮實收訊。無論是古典、爵士或流行曲風,演出錄音不求人。